画廊入口

杨军及其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是东方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最能代表东方艺术和汉字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形象。这种由黑的线条和白的纸面,即黑白二色穷极线条流变和章法演化而成的文化精神编码,以其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审美意趣。历经3000多年历史演变的书法,于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已经不仅是我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还是对全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担当。

书法17

目前书法界最活跃的力量是中青年书法家,特别是具有高学历教育背景和名师指导的实力派书法家,他们既有学院教育扎实的书法史论功底,又有当代艺术创作宽广的学术视野,他们在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同时,又建立起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新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当代书法艺术所取得的新成果。不可否认,他们是中国当代书坛一支最具活力的书法创作与研究的生力军。在这当中,作为一位创作才华和学术研究兼具,且有不凡成就的学术型和探索型的书法耕耘者,杨军无疑是一位很有代表性的书法家。

书法770×138CM拷贝

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的杨军,1971年出生,艺术学博士后,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

杨军出生于享有“中国书法之乡”美誉的河南固始县,此地自古民情淳朴,文风昌盛,灵秀的古蓼风情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固始自古及今人文荟萃,俊彦辈出,文儒繁盛,书画流芳的独特景观。杨军天资过人,自幼熟读四书五经,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刻苦研习书法艺术,汉语言文学和工艺美术的高等教育经历,为其日后在书法方面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和美术的基础。硕士和博士期间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从事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导师为著名学者、书坛泰斗欧阳中石先生和著名学者刘守安先生。博士后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师从原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先生。深厚的学术涵养,扎实的书法功底,传统文化的坚实底蕴,以及杨军本人的敏而好学,探幽发微,融汇古今,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个笔底生花、识见渊博、思辨精微的书法精英。

杨军在研习书法艺术方面是全面的,他书法创作与史论研究并重,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理性自觉,这在当今书坛是不多见的。

书法1635×180CM

在书法创作方面,当今不少书家,有的善楷不善草,且楷书呆板艰涩,缺乏性情;有的善草不善楷,且草书缺乏节奏,平淡无趣。有的只善于写一种书体,显得单调狭隘。杨军则与众不同,他深研传统,博取众长,这是他取得许多成果不可或缺的大前提。他对传统碑帖用功颇深,篆、隶、草、行、楷皆有涉猎,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早年主攻楷书,先学柳公权,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后潜心研究魏碑《张黑女墓志》,《张黑女墓志》是北魏墓志的集大成之作,风姿特立,出类拔萃。它广涵众长,笔法结体俱佳,既有碑书古朴的神韵,又有唐楷的法度。杨军从中汲取到许多书学营养,特别是在用笔方面,深受启发。其书法作品中,方圆结合精巧和谐,刚柔相济,雄劲中隐含柔美,刚而不棱,美而不媚的艺术特色,得力于《张黑女墓志》的精髓与高妙,显示出内涵丰富而又和谐的美感。杨军的行书取法“二王”,既属意王羲之的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又借鉴王献之的英俊豪迈,笔势雄放飘逸。草书方面,杨军潜心研究怀素、黄庭坚等大家,其草书章法错落有致而又真率自然,锋酣墨饱,兴随笔划,一气呵成。由于杨军善于以流畅灵动的线条来切分书写空间,因此结体稳中有变。在杨军草书的笔画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点画的流动,犹如音符演奏出的乐章,韵律清澈明快。清劲飞扬的用笔,使字体间架上下呼应,左右顾盼,笔断意连之处更显出活泼飞舞的动态之美,整体上具有自由畅达,冲气为和的境界。杨军的行草,渗透了“二王”的血脉,方圆交替,灵巧潇洒,同时又增添了学术的浑厚之气,不激不厉,并融入自己的性格旨趣。其书法创作,既有文人情怀的温润,又有专家练达的风骨,显示出旷达的胸臆和从容的心性,令人驻足品赏与回味。

书法1470×70CM

历来书家研习书法,真正完成书法作为艺术的“指与物化”的过程,都离不开前人的智慧以及长期的磨砺。杨军崇古慕古却不拘泥于古,化古人之法为己法,在各种书体的创作中寻得一片自在的天地。他的书法严谨而自由,有独立的品格追求,他将传统的笔墨语言用于当代语境,作品中高古逸气透着生动的现代感,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新的审美体验。笔墨的浓重淡雅,力度的轻重缓急,波势的美丑高下等,都能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愉悦而有独到的表现。在章法、布局上,能以充满现代感的空间架构创造出不同的意境,如其各种书体的题跋、条屏、册页、横幅、对联等,或散淡疏朗、或潇洒飞扬、或清秀俊美、或严格规整等,无不以一份洒脱之情,给予当代人不一样的审美愉悦,一笔一墨一世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欣赏者更倾向于力透纸背的作品,杨军对书法力度的把握是下了功夫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蔡邕在《九势》中强调:“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书法如同鲜活的肌肤,因为有了力度渗透其中,就美丽而有光泽。杨军十分重视线条运动的多种力度,欣赏其作品,我们常常能从其线条的渗透力和纵深感中体会到书法生命的凝重。

书法1270×70CM拷贝

书法艺术是创作主体的外在表现,是“神”的形式化。书法的人格化,指的是受书家的经历、学识、修养、性格、性别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书法风格,这是至关重要的。如王羲之“妍美流变,雄逸矫健”,张旭“连绵回绕,奇峭狂放”,颜真卿“端庄雄伟,遒劲郁勃”,王铎“笔力雄健,长于布局”等。杨军谦逊平和,温文儒雅,崇尚古风,放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他,常能择静处而自适,揽星月以放怀,引长风而遣兴,得旷达而悠逸,他的才学、见识、襟怀、气质等,皆融合统一于书法作品间,构成了自己的山川日月,呈现出书法与灵魂最深处的生命镜像,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他能始终恪守文人操守道义,此乃真君子!

书法1397×180CM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部分人提出现代书法就是“倡导以绘画语汇来表达书法情绪,在形式上引进绘画的具象,如山、水、云、石之类”,而对书法的技巧法则,如书法空间的平衡、比例、节奏等有序性格,以及书法线条的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等历史内容却本着轻视无视的态度,以至于在书坛上,以怪代美、以丑代美曾经风靡一时,在书法作品中,险、偏、斜、侧、敧等屡见不鲜。而杨军在多元复杂的书法世界里,始终坚持书法审美的理性,不狂躁不功利,一如既往地坚持传统,勤于探索,在扎实的基础上向经典迈进,不断地推出书法精作,这是难能可贵的。

书法1170×138CM拷贝

杨军认为:书法创作不仅仅是创造优美的文字形式,而且要表现作者的心性,展现作者的人格,参与社会的时代精神构建,具备某种哲学和宗教精神。杨军的作品,是生命的延伸,情感的释放,是心灵自然的流淌。书法不只是简单的技法,而是超越技法,直指人的心性的文化审美形式,蕴含着生命的境界和哲学的意蕴。杨军一方面在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等层面上不断锤炼,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他还在书法作为生命之法、境界之法和精神之法的层面上深入实践、勤于摸索。不少书法家,只注重笔墨技巧和符号的表现,而忽略了内在精神的重塑,所以他们不可能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杨军深深地意识到,真正的书法家都是在“技进乎道”的历练修为中去追求宇宙大化的心性价值,那些“止于技滞于巧”的书法是不足取的。杨军的美学追求是通过线条的运行创造生命、境界和精神之法。气韵生动的线条是最富于美学意味和精神重量的语言,在杨军的作品中,那些经过思想和感觉过滤的线条,以特殊多样化的运行轨迹,诉诸人们的视觉,也诉诸人们的精神世界。线条的集合变幻多端,其势、其意、其味、其情,丰富多彩,难以穷尽。线条的脉动,就是书法家心之脉动。读者可以从杨军书法作品的一笔一划中,反观他的心路历程,体验他的精神世界。

书法1070×138CM拷贝

在中国当代书坛,杨军无疑是一位具有全面修养的书法家。书法艺术是一种饱含人文精神的艺术,一个书法家的人文修养和其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是息息相关的。这些年来,杨军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人格修养,在探索的道路上持之以恒、奋发图强。他不同于一般的书法探索者,由于他有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再加上他善于做深刻的思考,如怎样把书法传统的精华转换成为当代的形式,以浓郁的现代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开启传统艺术寻求突破的新境界等。杨军在创作中始终在思考着书法的诸多时代性命题,这使得他在书法领域的探索显得更具深度和活力。

书法970×138CM拷贝

显而易见,杨军在书法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并打开了新的局面,让我们看到了当代书法创作的新气象。同时,杨军在书法的学术研究方面也不遗余力,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他对书法的研究,体现了关注书法历史与现状,努力构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体系的特点,而这正契合了这个时代对书法研究的强烈诉求,体现了一个书法研究者的勇于担当。他的专著《北宋汴京书法文化研究》客观展示了北宋汴京书法的文化形态,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该专著获得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是近些年书法研究的新成果。专著《跬步集》获得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撰写的学术论文也经常见诸于各种学术报刊,其中,《北宋翰林御书院研究》曾获得第八届“中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

书法870×138CM拷贝

品读杨军的作品,犹如在光明的指引下让自然、社会、人生等映入我们的心灵,形成我们心灵中的各种镜像。而这些丰富的镜像,提升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普通认识,直逼人们幽深的精神世界。这些年来,杨军始终抱着一种要振兴书法艺术传统,把中国的书法艺术变成当代重要的艺术语言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摸索前行。我们期待他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文章登见于《东方收藏》,作者:康海玲)

书法670×138CM拷贝

2020年3月11日 17:01
浏览量:0
收藏
首页    艺术资讯    杨军及其书法艺术